三好学生
三好学生是中国学校的一种学生荣誉,用于表彰『思想品德好、学习好、身体好』的学生。『三好学生』的评选自1954年开始,以固定的评选比例、基本相同的衡量标准,在中国的所有大、中、小学校普遍推行。『三好』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荣誉,也成为『好孩子、好学生』的同义词。
历史
1953年6月至7月,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,毛泽东发表了《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特点》的重要讲话,提出把『三好』作为青年团工作的方向,要求青年们做到『身体好、学习好、工作好』。
1957年2月,毛泽东在国务院扩大会议上发表题为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》的讲话,指出:『我们的教育方针,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、智育、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,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。』
文化大革命十年中,始终没有明确『三好学生』的地位。反而,由于全面否定了建国17年的教育战线成果,『三好学生』成了『白专学生』的同位语,取而代之的是『头上长角、身上长刺』的榜样形象。
在文革动乱结束后的拨乱反正过程中,『三好』被重新提出,并给予重申和肯定。
1978年,上海市恢复在大学实行『三好学生』,并将评定『三好学生』中的『身体好』那一条与通过国家大学生体育锻炼标准联系在一起。
1982年5月5日,教育部、共青团中央联合公布《关于在中学生中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》。规定『三好学生』的标准是:思想品德好、学习好、身体好。
教育部在2001年1月11日发出的有关通知(教基[2001]1号)中规定:根据《意见》精神,各地在高中阶段各类学校评选省级『三好学生』的基础上,按当年毕业生万分之一的比例评选并确定的优秀学生,享受普通高等学校的保送生资格。[1]
现状
在全国各地
三好学生的待遇在20世纪末着重提高。对于连续几年被评为『三好学生』的学生,在升学和分配上都给予优先选择的机会。[1]
2004年,国家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提出『「三好学生」评选应废除』。与此同时,评选『三好生』习惯已经逐渐被一些学校淡化,例如:
- 1996年,北京光明小学以『我能行』活动取代了『三好生』评选;
- 2003年,武汉25中以『阳光少年』代替了『三好学生』评选;
- 抚顺北台小学以16个单项奖和3个综合奖的设立取代了『三好学生』评选;
而三好生的特殊待遇在中国的多个省市被逐步取消:
- 2004年,上海市淡化『三好学生』称呼,改称为优秀队员和优秀团员;
- 2004年,大连市中小学不再把评『三好学生』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固定内容;
- 2005年,湖北省『三好学生』在升学时将不再予以加分。[2]
在泉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
2022年,『三好学生』已不是唯一的荣誉,还有『优秀学生干部』和『先进班集体』,原来的『三好学生』也改为『新时代三好学生』。[3]
参考文献
- ↑ 1.0 1.1 魏兆鹏. 回顾“三好学生”的历史脉络. 中国《新闻周刊》. 2004年9月5日 [2006-12-28]. 原始内容于互联网档案馆存档
- ↑ 曹红蓓. 推行了近50年后 “三好”受到了新时代的质疑. 中国《新闻周刊》. 2004年8月30日 [2006-12-28]. 原始内容于互联网档案馆存档
- ↑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OU8iDtRmpuFVomTymQbvfg